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在经济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的进展,广大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现在我们俨然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我们的货币供应量也有了相应的增长。
根据央行给出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在这20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我们的M2余额增加了将近50万亿元,然而,就算如此,市面上的物价没涨、房价没涨、股价也没涨,这是为啥呢?
一、货币供应量大增的原因
50万亿元货币并不是一笔小数目,大规模发行货币很有可能会带来突破增长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相信不少朋友们在看到这一数据之后,也会有这样的担忧:我们发行了如此之多的货币,是否会导致严重的货币过剩呢?
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上来看,短时间内大规模超发货币,确实可能会导致货币过剩的问题,从而引起物价水平的大幅度上涨。
这是市场调节带来的结果,要想尽快解决这一系列弊端,还需要有关部门伸出有形之手来调控。
根据内行人的解释来看,央行之所以要在过去20个月的时间里发行约50万亿元货币,主要是由我国当下的经济形势决定的。
之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相应的冲击。
广大老百姓对未来的经济发展预期并不乐观,消费欲望和消费信心有所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或将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增长,促进经济市场的流通。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50万亿元货币印出并下发后,却似乎并没有起到预期当中的效果。
纵观我们的消费市场,内部消费仍然没有被刺激起来,反而还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下降。
社会融资在不断下跌,老百姓的投资欲望也大不如前。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货币量供应增加了,市场上却出现了与我们预期截然相反的情况呢?
二、我国经济市场低迷的原因
首先第1个原因自然是持续了三年之久的新冠疫情,虽然国家已经在2022年12月作出全面放开的选择。
但反反复复持续了三年多时间的新冠疫情,却很难因为国家全面放开的政策就彻底离我们远去。
在国家全面放开之后,我们的出行确实可以恢复自由,不必再受健康码、核酸检测证明等的限制。
但新冠疫情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冲击却是持续性的,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转变,我们还是有等待的耐心。
另外,新冠疫情给个人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也是导致广大老百姓对未来消费预期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大家都在疫情期间过过的苦日子,才会在全面放开之后仍然保持小心谨慎,不愿轻易将手头上的存款花出去。
第2个原因就是现阶段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此前就有不少内行人提出,现在我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在各个领域不断崭露头角。但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
越是向前奔跑,我们就越能发现,现有的经济结构已经不再能满足我们在多方面的需求。
传统的制造业工厂,既不能让我们具备发展的优势,也不能满足我们在未来长远发展上的需求。因此,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了我们当下的当务之急。
然而任何变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在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势必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
这是涅槃和发展之路上不可避免的情况,也是我们必须渡过的难关。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央行之所以会在短短20个月的时间里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量,并不是无故为之,也不是没有通货膨胀的担忧。
而是充分结合了我们当下的实际发展情况,最终做出这样的决策。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有很多,不能简单的认为超发货币就一定是坏的。
和美方相比,我们无疑更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下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刺激市场经济增长、促进市场经济流通的目的。
而当下正面临着严重通货膨胀危机和债务危机的美方,则更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无节制的量化宽松政策,只会让他们陷入更深的经济困局中。
当然,现阶段我们也面临着自己的经济发展难题。不过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引领下,这些问题都将很快迎刃而解。
央行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的原因及影响
央行在面对经济低迷时常常采取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的手段,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市场流通。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20个月,中国的M2余额增长了近50万亿元,相当于平均每个月新增2.5万亿,每人每月折合1700多元人民币。然而,与过去不同的是,这次新增货币投放并未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以及工资的增长,这引发了广泛关注。那么,这些大量的增发货币到底去了哪里?
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增发货币的原理以及其流通逻辑。国家增发货币并非直接以现金的形式发放给居民,而是通过央行借给国有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再由它们贷款给地方政府或企业,进行投资或从事商业活动。这种流通逻辑需要市场的信心作为前提。如果地方政府和企业减少贷款规模或停止贷款,新增货币并不会有效流通,市场也不会得到刺激。
然而,在当前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企业普遍削减了贷款规模,甚至停止了贷款。人们被降薪、裁员、失业等负面因素影响,对未来的信心不足,开始存钱、攒钱、省钱成为一种共识。企业为了应对不确定性,不得不削减产能、裁员、降薪。因此,数量巨大的新增货币并未全部进入市场,而是在金融系统中空转。由于企业和个人的信心不足,大规模的货币增发并没有明显刺激市场,也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以及工资的增长。
货币增发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在回答“新增50万亿货币到底去了哪里”的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对货币增发的可行性与局限性进行评估。
1.可行性:货币增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市场流通和经济增长。例如,2008年央行决定投放4万亿到市场,几乎全部流向了房地产和实体制造业,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腾飞,提高了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进而激发了市场活力。
2.局限性:货币增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货币增发只是一种刺激手段,需要市场信心作为前提。如果市场信心不足,增发的货币不会流入市场,而是在金融系统中空转。其次,由于存款和贷款利率的限制,新增货币并不能直接影响实体经济,也不能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此外,货币增发还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问题,需要在适度范围内进行。
中国经济中的其他因素
除了货币增发,中国经济中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着工资的增长。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产业结构升级: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部分传统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机会减少,而高技术、高薪资的工作机会增加。这导致了工资增长不平衡的现象。
2.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变也会影响工资水平。如果供大于求,就会导致工资水平下降;相反,如果供小于求,就会推高工资水平。
3.政策调控和税收政策: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也会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例如,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行个人所得税改革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工资水平。
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相应提高。如果工资增长跟不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会导致工资实际水平的停滞。
综上所述,尽管央行过去20个月印发了50万亿的货币,但由于市场信心不足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货币并未有效流通到市场,也未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以及工资的增长。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市场因素、政策调控等多方面因素,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管和调控,以应对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只有综合施策,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发布者:互联网搬运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diis.com.cn/gdiis/9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