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的殿堂里,裁员这样的词汇似乎总是与其格格不入。然而,当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言荣在10月26日的机构改革工作动员部署会上提出“三减”政策(即减机构、减干部、减管理人员)时,这一概念不得不开始在学术圈内被认真地讨论了。
这所985高校的官方宣言,似乎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更为精简的高教时代的来临。李言荣强调,面对机构、干部和管理人员数量庞大的“三多”问题,需要分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而非急转直下。在这场改革中,西工大不仅是唯一的行动者。事实上,近年来,多所高校已经启动了类似的机构改革。华中农业大学在一次改革中就砍掉了13个部门;山东大学在2015年的改革中减少了机构数量36.9%,减少事业编制人员14.6%,并减少了处级干部岗位9.3%。这种对高校行政机构和人员的精简不是没有先例。早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就已提到要精简机构,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和精简、高效的原则来调整。这一点在后续多个政策文件中都得到了强调。
西工大这次的改革行动,实际上也是对过度膨胀的行政机构进行的一次“瘦身”。据悉,西工大拥有37000余名学生、4300余名教职工,涵盖28个学院、8个教学及学术支撑单位、31个职能部门、16个科研及产学研单位,以及3个服务保障单位。在此背景下,“三减”不仅是对现状的一次优化,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投资。然而,改革总是伴随着疼痛。西工大在实施“三减”政策的同时,承诺进行“有温度的减法”,这意味着减岗不降级、调岗不降薪,尽力减少改革对个人的负面影响。高校的这一波改革,显露出教育领域对效率和活力的追求。它们正试图摆脱那些僵化的条条框框,为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赋予更多自由与空间。尽管这一进程可能是曲折的,但高校界普遍期待这场改革能够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管理层次的臃肿。长期以来,冗长的行政程序和层层审批已成为高校发展的绊脚石。教师和学者们在繁复的行政流程中挣扎,耗费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这本可以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中。正是这种现状激发了高校寻求改变的渴望。在西工大,改革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重新考量“编制、岗位、职责”的概念。李言荣在动员部署会上强调,编制是有限的,岗位宝贵,职责是具体且可量化的。这些都是改革的关键词,每个人都需要将其内化为行动,做得要比说得更好。
发布者:互联网搬运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diis.com.cn/gdiis/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