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消息,随着武汉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武汉近1.9万亿的GDP成绩后,全国城市GDP前十终于出炉了,按顺序分别是:
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和南京。
来源:第一财经
相比2021年城市没变,变的仅仅是个别城市的排序,而就是这点小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区域经济的格局,正在默默产生变化。
北方“出局” 重庆超过广州
北方城市的“出局”是从2020年开始的。
太早的就不提了,放2012年,天津1.29万亿的GDP在全国也是第五把交椅,加上北京,前十也有2个京津冀,或者说北部出来的城市,在数量上仅次于长三角,和当时的大湾区、川渝城市群产出的数量是持平的。
但是到了2020年,这个多方鼎立的局面被打破了,随着南京增强首位度,GDP跃升至1.48万亿(相比2012年翻倍),成功把8年来仅增长了1200亿的天津挤出了前十。
这一刻,长三角4席优势明显,大湾区和成渝数量没变,而北方城市,就剩北京一个了,可以说已经“出局”了。
再说,北京是首都和政治中心,特殊性之强,导致它的发展水平很难代表北方城市,北方城市的进度也完全代表不了它。
来源:中经数据
2022年排名第十的南京GDP是1.69万亿,同比增速2.1%,而作为十强守门员的天津则是1.63万亿,同比增速1%。在增速只有一半的情况下,天津想再次进入前十,从增长的疲态中走出来,难度相当大。
再往后的青岛、济南等好歹已经是万亿俱乐部成员的北方城市,想再向前推进,也是难上加难,所以说,北方城市基本已经在GDP前十争霸中,“出局”了。
看完逐年跟不上节奏的北方城市,再来看看成渝双城之一的重庆,在和广州缠斗数年后,这个大得离谱的城市终于在GDP这个指标上,超越了四大一线中的广州。这就看着很励志,一个内陆城市居然能在经济规模上击败老牌沿海巨头,感觉能吹一辈子。
不过290.03亿的差距非常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讲起来广东去年疫情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如今放开了,小几百亿的差距当波动看都行,今年规模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重庆的逆袭,更多的还是象征意义,更多体现了这几年国家推成渝双城和经济第四极的功效,身边比较明显的感受就是视频平台上重庆的曝光率增加了,而且以往可能聚焦在历史和美食,现在则会偏向于现代城建的水平,我记得现在有人已经叫重庆“赛博朋克之城”了,这是一种很大的肯定。
当然,单纯对比两个城市来看,重庆便宜还是占很大的,重庆3200多万的常住人口,8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再配上直辖市的名头,其实就是在拿一个省和一个市去拼,比一下人均就露底了。
武汉的再次提升 是否意味着中部的崛起?
看一下前十榜单,有一个城市一直比较特别,那就是武汉。
为啥特别?因为它不属于目前大家所熟知的经济四极中,而是身处在万亿城市数量不俗,但是一市独大现象还比较严重的“中三角”。
这是一处到现在还没有明显“崛起”的城市群,即便和年轻的成渝比,也是如此。
虽然武汉很早就是“中三角”里的佼佼者,但是在前十中排名并不靠前,且被长三角中心城市当夹心饼干,虽然看着比南京略高,但却一直被苏杭这两个市第一压着,这次一举超过杭州,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武汉以往的形象就是东亚模式,老工业城市气息浓重,国资强民营弱,跟目前推崇的经济发展道路有点不匹配,结果一场疫情下来,反而是这种模式最大程度保护了武汉。
图片来源:保理法律研究
武汉到目前为止有4家央企总部,在全国来说数量能排第四,这方面很是强大,有人可能会说武汉疫情之后之所以能超快速恢复,全都靠这样的国家力量支持,但实际上武汉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强项。
比如武汉市总工会去年9月发布过消息,湖北国家级“小巨人”新增303家,其中武汉一地占了158家,一半都不止,增幅全国第一。另外,武汉2021年常住人口增长了离谱的120万,远远超过其他城市,这种程度的变化,你要说光靠学生来填充是不现实的,靠生也不现实,唯一能解释的,就是人才或落户政策给的好,优惠和补贴够多,就业充足且收入吸引力大,房价也还凑合(去年很多区域二手房价跌得比较明显,不知道算不算“喜讯”),才能做到这点。
现在国家在推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武汉本身是内陆重要的港口(虽然港口的规模一般,有待提高),再加上光谷等高新区的牵头,以及已经成型的经济规模,相信成为中三角的领头羊,只是时间问题。
以上,虽然前十的城市较去年并没有变化,但排位上的改变其实就是在反映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变化,比如中西部的逐日增强,比如北方城市越来越明显的颓势。
不过不得不说,大体上的格局其实已经相当固定了,当昆山宣布GDP达到5000亿时,我觉得很多省市不要说县级市,它们的地级市恐怕都在瑟瑟发抖,惊叹差距之大。
发布者:互联网搬运工,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diis.com.cn/gdiis/5062/